回想起自己为人父母的这些年,心中不免五味杂陈,既有心酸也有甜蜜。
最近,在与一群宝妈的闲聊中,我偶然听到了两个颇有意思的词汇:“无效内卷”和“有效摆烂”,这两个词如同一把钥匙,悄然打开了记忆的闸门,让我回想起自己育儿路上的一些曲折与转变。
曾经,我也深陷于“无效内卷”的泥沼,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,一心期盼他们能在学业上崭露头角。
然而,现实却给我上了一课,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,非但没有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,反而一点点消磨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。
记得有一次,我参加儿子的家长会,看到他坐在教室里,一脸疲惫,我的心不禁揪了起来。
我开始反思,是不是我对孩子的期望过高,以至于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?
这时,“有效摆烂”的理念如同一缕清风,吹散了我心中的迷雾。它告诉我,不必过分纠结于孩子的成绩,而是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成长节奏,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。
这种“摆烂”并非放任自流,而是将精力集中在更有价值的教育方式上。
改变教育方式后,我惊喜地发现,孩子在学习中,似乎变得更加快乐和积极。
他们在玩耍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,宽松的环境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。儿子从小就对各种玩具充满好奇,喜欢拆解家里的小电器。有一次,他把电风扇拆了个七零八落,我并没有责备他,而是陪着他一起研究说明书。
最终,他不仅成功地把电风扇重新组装好,还意外收获了不少关于电器的小知识。
这种看似“无为而治”的教育方式,实则效果斐然。
孩子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如鱼得水,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,学会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。这不禁让我想起了《和孩子沟通的底层逻辑》一书中的观点: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信任和支持,而非无休止的督促和控制。
只有当父母学会放手,孩子才能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方向,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人。
心理学家马超老师的一席话,至今仍让我感慨万千:“小时候玩过的孩子和没玩过的孩子,长大后会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。小时候没玩过的孩子,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当下,他们往往找不到那种酣畅淋漓的沉浸感、创造感和想象力……”
这句话像一枚石子,投进了我心湖,激起层层涟漪。
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,多少孩子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和好奇心。作为父母,我们理应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和支持,让他们在玩耍中成长,在探索中发现自我。
此外,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我们还应该学会关注他们的优点,而非一味地挑剔缺点。
心理学上有一张意味深长的图片:当你专注地看黑色部分时,你会看到恶魔;而当你转而关注白色部分时,你则会看到天使。教育孩子亦是如此。
也就是说,你越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,孩子的缺点似乎就会越多;而当你善于发现和放大孩子的优点时,孩子就会如同被阳光照耀的幼苗,茁壮成长。
因此,作为父母,我们应该学会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。
用鼓励和支持替代批评和指责,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自主权,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地生长,成为最好的自己。
教育的核心不在于控制而在于引导,不在于压迫而在于激励。
总而言之,“无效内卷”只会让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渐行渐远,失去热情和动力;而“有效摆烂”则能让孩子在自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
我们需要做的,是用心去理解和支持孩子,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。让他们在玩耍中发现自我,在探索中一步步成长为最好的自己。
这不仅是教育的真谛所在,也是父母给予孩子最深沉、最真挚的爱。